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衡阳站长网 (https://www.0734zz.cn/)- 数据集成、设备管理、备份、数据加密、智能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云服务市场大 场景多 但互联网云厂商为什么普遍没盈利?

发布时间:2017-07-21 18:06:25 所属栏目:云计算 来源:钛媒体
导读:副标题#e# --> 摘要:国内云计算起步稍晚,且目前私有云市场占大头,公有云市场远又不如国外广阔,所以国内的互联网云厂商想要实现普遍盈利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商业的世界,盈利才是企业的生存KPI。 在以AWS、阿里云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云厂商的造势下,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

  摘要:国内云计算起步稍晚,且目前私有云市场占大头,公有云市场远又不如国外广阔,所以国内的互联网云厂商想要实现普遍盈利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云服务市场大,场景多,但互联网云厂商为什么普遍没盈利?

 

  在商业的世界,盈利才是企业的生存KPI。

  在以AWS、阿里云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云厂商的造势下,“云计算”这一概念成为近几年互联网圈内各大会议的热门选题。云市场爆发性的增长也吸引了一批新的掘金者——百度云、网易云、京东云等。

  虽然互联网云厂商的品牌声量传播广泛,但从各大公司的财报来看,在盈利方面并无可兴奋之处。就拿在国内一家独大的阿里云来说,从其2009年宣布商业化起,至今已经走了8个年头,在集团财报中,阿里云的营收虽每年都有所增长,但其盈利数据一直未曾公布。

  

云服务市场大,场景多,但互联网云厂商为什么普遍没盈利?

 

  从媒体只言片语中,我们大抵了解——2015年阿里云还处于大额亏损状态,阿里云有望在2016年整年可能会扭亏为盈。但目前阿里2016年度财报还未公示,且有内部人士称,阿里云去年在投入方面的数据令人咋舌,所以2016能盈利的说法还有待考证。

  那么回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扎推公有云的领域的厂商不在少数,为何迟迟未能盈利?

  我们先来看云计算领域的盈利利好因素有哪些?

  1. 4年后的市场是现在的2倍。

  贝恩咨询公司最新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3900亿美元。而据分析公司Synergy Research最新报告称,在主要的云服务和基础架构市场,2016年运营商和供应商的总收益为1480亿美元。

  对比未来预期规模,2016年厂商们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还未及2020年的一半,市场空间巨大。此外,在政府的倡导下,各行各业似乎都在被催促着要数字化转型、上云实现互联网+,但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真的懂什么是上云,怎么样进行数字化转型?

  说到底,底层的IaaS、以及软件服务SaaS、 平台PaaS方面的部署,更多的只能依靠外部资源——IT或云服务商,所以说政府主张的产业转型也变相的推动了云市场的兴盛。

  2. 黑产盛行,中小型企业无力抵抗。

  互联网的繁荣,受益并不只是创业者和消费者,还有藏在阴暗角落里的打劫者。互联网黑产的种类有很多——盗号、垃圾信息、钓鱼邮件、DDoS等。这种危害企业与普通群众安全的不法行为,为云安全、网络攻防领域等云服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据安全平台部黑产情报团队分析调查,仅DDoS这一条黑色产业链,就有13万的从业者,年产值将超过100亿,艺龙、携程、锤子官网都曾遭遇DDoS攻击。

  事实上,清洗黑产已成为阿里云、腾讯云等云计算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

  既然市场大、应用场景多,互联网云为什么还未普遍盈利?

  分析原因,笔者总结了以下3点:

  其一,厂商处于发育期,不完全满足市场胃口

  云计算市场虽大,但这些年一直处于漫长的市场教育阶段。其实云计算的概念诞生比我们认知中的更早——2006年,谷歌第一次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AWS 2006年推出面向企业的IT服务。在国内,虽然阿里云2009年就开始商用,但业界还是更愿意将2014年作为中国云计算的元年。

  按照国内的云计算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按照以下时间点看清国内互联网云的发展历程。

  2006-2009年,认知期。中国互联网原创性普遍比较低,大多都是复制国外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再进行本土化的尝试,例如淘宝与ebay,百度与谷歌,滴滴与Uber等。云计算亦是如此,当AWS2006年开始宣布开始商业化,而国内的IT服务还属于传统IDC、IT厂商的天下。

  2009-2014年,尝试期。在看到AWS尝到云计算名利的甜头后,国内厂商主要是以互联网巨头厂商为主力开始进行尝试——2009年阿里云宣布商业化,2013年腾讯云对外正式开放。

  2014-至今,发育期。记得当阿里云、腾讯云纷纷开放服务能力时,李彦宏并不看好云计算认为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的确,在当时,云计算更多的是跟风之气且无突破性技术。跟风之气,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云计算这一概念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孵化,与互联网行业具有太多的共性——先是野蛮生长的攻城略地,再才是勤加修补的体验优化。竞争对手之间同质化的服务给企业用户带来的只有选择的疲软,并无太多业务上的惊喜。

  2016年,随着百度云、网易云、京东云等的加入,云计算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路程。

  

云服务市场大,场景多,但互联网云厂商为什么普遍没盈利?

 

  由上表可见,阿里云、腾讯云都以聚焦行业解决方案为主;青云与Ucloud以云主机的基础性能为主攻方向;京东和美团的云服务起步于自身主营业务;网易云和百度云算是有点想要独辟蹊径的意思,前者定位场景化云服务,后者押宝未来的人工智能领域。

  不过,网易云和百度云都属于新入场的玩家,具体的技术能力是否能够有突破,具体的服务效果如何,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市场观察。

  其二,目前,国内私有云部署比公有云服务更有钱途。

  我国IT需求主要来自政府、电信、银行等国有资本主导的企业,此类部门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但是对信息安全、服务定制化等的要求极高。而且出于对用户信息的安全考虑,以上领域的企业是不可能将数据存储到公有云。

  相比之下,国内公有云服务的客户就要显得黯淡许多——主要客户为中小型公司及创业企业,采用的更多的是互联网云的流水线式的基础服务,单价低,利润薄。

  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型云计算的付费主体仍将是政府/国企等部门,或许国内私有云市场带来的利润要比公有云高得多的现状会持续一段时间。

(编辑:衡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