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衡阳站长网 (https://www.0734zz.cn/)- 数据集成、设备管理、备份、数据加密、智能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点评 > 正文

上海人的反思:我们是怎样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发布时间:2018-02-11 11:27:29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肥肥猫的小酒馆
导读:副标题#e# 文 | 肥肥猫 来源 | 肥肥猫的小酒馆(ID:zhihufeifeimao) 今天你去问一个刚毕业的人,如果要从事互联网行业你会选择去哪个城市打拼? 他一定会首选北京深圳,原因他也许自己也说不上来,可能只是因为他的同学们 —— 其他打工者也会这么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上海人的反思:我们是怎样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文 | 肥肥猫

来源 | 肥肥猫的小酒馆(ID:zhihufeifeimao)

今天你去问一个刚毕业的人,如果要从事互联网行业你会选择去哪个城市打拼?

他一定会首选北京深圳,原因他也许自己也说不上来,可能只是因为他的同学们 —— 其他打工者也会这么选。

今天你去问一个互联网创业者,你会首选在哪个城市创业?

他也不会首选上海,因为风投家们都扎堆在北京组饭局,那里才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试验场。

而BAT这种级别的公司,和上海从来没关系。

几年前上海的大领导就让下面反思,为什么阿里没有来上海。现在几年过去了,啥也没反思出来,倒是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去杭州工作了 ——

上海人为了工作去别的城市当硬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现在连香港的banker们都跑了不少人去了杭州,上海人再不敢说什么“西湖是上海人的后花园”这种陈年大话了。

上海人的反思:我们是怎样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据说当年支付宝找建行合作,上海几个支行都不太愿意接手,现在这些支行来自支付宝的存款能占所有存款的一半,跪舔还来不及 ——

这很好诠释了什么叫当年爱理不理,如今高攀不起。

浙江海宁原来是的口号是:接沪融杭,前年改成融杭接沪,一字之差,一叶知秋。影响力是时间和质量的累积,等人家都成型了,你再要争取,当然不容易了。

曾经上海是妥妥的互联网第一梯队:先有全中国最高调,最烧钱的亿唐,然后是电商先驱的易趣。

论内容输出平台,谁能比榕树下要早?论游戏吸金利器, 80 后男生谁没买过九城和盛大的点卡?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除了查餐馆(大众点评)和叫外卖(饿了吗)以外,你还在用几个上海本土互联网公司的服务?连携程我都很少用了,直接上官网买机票更省心。

Part

1

上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掉队的?

要知道上海的位置得天独厚,本不缺资源和人才,为什么跟过去十年来的历次互联网风口好像一直都不对付?

就连风投都普遍不喜欢投上海的公司,认为没有发展性。曾经火热的互联网企业只要是上海的,总是没几年活头,举而不坚,坚而不久,势头消沉得特别快。

但凡有一点做大苗头的上海互联网企业,也总是逃不出被人兼并的命运:

本来上海出了个土豆,结果创始人自己闹离婚作死,最后被优酷收购;

大众点评本该是上海本土最有希望的互联网公司,结果被美团合并,管理层出局;

易迅被京东收购,德佑被链家收购,安居客被 58 收购,一号店被京东收了。

上海人的反思:我们是怎样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等自己的种子选手全倒下了,上海政府意识到不对劲了,终于开始推动互联网了,然后整个思路居然还是做好服务。

这个反应太迟钝也太晚了。因为上海长期没有互联网大公司大平台的存在,因而难以获得人才集聚效应,没有人才聚集就没有活跃的氛围,不信你自己去发几个招聘广告就知道在上海创业有多难了。

现在互联网跑马圈地都差不多了,各种共享经济就是烧钱打仗,马太效应。

中国的城市间竞争不是闹着玩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上海在互联网方面只会与北京深圳乃至杭州越差越大,已经没有了赶超的希望。

很多人自我安慰说上海靠的是金融贸易制造业,互联网只是很小一个Sector,这其实是格局和眼界不够才会有的看法。

互联网和水、电一样已经成为全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因为丧失了先机,所以也就丧失了其后一系列的新事物落地和爆发的可能性。

一轮 10 年的机遇损失,影响可能会持续整整一代人。错过这波互联网红利可以说是上海近年战略发展上的重大失误。

Part

2

这口锅到底应该谁来背?

简单地说,这口锅和上海的金融机构、上海的头头脑脑、以及每一个上海老百姓都有关系。三者结合到一起,给外人的印象就是这座城市相当缺乏企业家精神和互联网基因。

上海金融机构有牌照的 1500 多家,全国第一多,本外币存款十几万亿,上交所,人行双总部,各大银行总部或者地区总部扎堆。但是在如此的金融加持之下,新兴企业在上海依然很难拿到融资。

现在互联网创业和十年前那种车库文化早就不一样了,现在就是拼钱的游戏。

idea谁都有,你能想得到的东西别人也都能想到,做法步骤没有质的区别,所以一开始起跑线谁也不会差对方多少,关键就看谁弹药充足,钱够烧,看谁先拿到融资,看谁先用低价打名气抢人头,看谁先发动兼并大战。

上海的金融机构对新兴企业如此保守,年轻企业家们一开局手里弹药就比别人少,怎么和人家拼?

上海人的反思:我们是怎样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当年有好多互联网草根企业都跑去浙江落户了,当地政府提供各种税费土地等的支持。如果同样规模的公司跑上海来,上海眼皮估计都不会翻一下。

当年的张江和漕河泾都是荒的不能再荒的农田,才会拿来做所谓创新基地。现在真的有点名气以后,要再吸收新的初创公司又把门槛提的很高。

上海这个地方从上到下,只会正眼看待“已经是个人物”的人,对于“尚未证明自己”的人,充满了无限的警惕。

樱桃好吃树难栽。风霜雪雨的风险又不想承担,怕脏,怕事儿,只想等着摘果子,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呢。

起步阶段没有深圳那么risk taking,发展阶段又没有杭州那种扶持,最后的结果就是留给更有背景和政策的北京资本摘了果子。

没被北京同业竞争者收购的,结局基本都是投靠了腾讯系或者阿里系。

Part

3

过去的成功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

不可否认上海 90 年代引入外资总部经济是一场巨大的成功。

外资在铁幕外足足等了几十年,憋足了一股劲快速涌入,这波资金直接引爆了上海经济的起飞,再加上国家在当时放松了对上海的税收上缴义务,上海财政终于有钱进行基建升级,这才有了徐匡迪时代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上海人的反思:我们是怎样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力波啤酒在 2000 年的时候推出了一个电视广告歌叫《喜欢上海的理由》,给上海人黄金般的 90 年代做了个里程碑式的总结,当时几乎所有上海人都会唱这个歌。

在 90 年代的时候中国本土民营经济还很弱鸡,基本上都以初级加工品为主,苏南浙江的乡镇企业只能做做炒瓜子和塑料脸盆,传说中的牛仔裤换飞机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而当时进入上海的外资都是通用,大众这种公司,一来就是一条先进生产线,产值把民营小虾米爆成渣。

上海人骨子里二三十年代留下的买办血液被瞬间激活,立刻把这波红利啃了下来。

上海人的反思:我们是怎样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因为这轮大发展的记忆实在太过深刻,以至于外资和总部经济深深的刻入到了这座城市的记忆里,严重影响了其后的发展路线。

上海人上到政府官员,下到街坊大叔,对外资往往充满了无限的敬仰,而对民营经济留下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村炮和土鳖的阶段。这种偏见造成了整个城市的买办文化和高级打工仔文化成为主流价值观。

上海的国际化其实就是买办文化。过去上海的名校学生以进世界五百强为目标(当时 500 强基本可以和外资划等号),在五百强里打工的人都觉得有面子。哪怕是国企个个都觉得土。

没想到现在风水轮流转,最有成长性的反倒成了中国本土企业。

前几天问了一家荷兰 500 强上海办公室的人,他们居然到现在工资还停留在6, 7 年前的水平。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现在已经开到多少钱?没概念的上网去搜一下,吓死你。

那些一毕业就进外企的,现在也就过个中产日子,基本都卡在玻璃天花板进退不得,一把年纪了还要天天看大老板的脸色,和那些身家过亿的BAT早期员工同龄人的差距早已是几辈子也追不上了。

Part

4

拜错师傅学香港

董建华说得一口老派上海话,比90%的上海人说的好听的多。

因为香港上流社会中的上海籍政商人士和上海的特殊历史渊源,这群人一直以来是上海市政府的座上宾。也因为两个城市有共同的西方殖民地背景,导致上海的管理层在 90 年代的时候直接借鉴了香港的许多城市发展经验。

这些经验在当时看来是先进的,但现在随着香港自身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回头看这些发展思路,其局限性其实给上海埋下了不少祸根。

香港给上海上的最坏一课就是房地产经济。董建华后来自己就掉到这个大坑里到今天也没爬出来。当

然房价这个问题其他城市也不能幸免,但因为其他城市除了房价以外的成本并不高,所以房价造成的营商成本尚可接受。

上海则不然,各方面成本高企,房价再翻上几番,那中小企业基本就没活路了。

上海人的反思:我们是怎样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香港自己现在就为此所困,如果你很久没去香港的话,你再去会发现很多老字号现在都找不到了,因为房租太贵,所以每天都在不断关张。

沿街能活下来的都是那些高附加值的金店化妆品店,以及满街的房产中介。

老字号尚且如此,普通年轻人要创业搞点小餐饮什么就更没戏了。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怨念,成天搞事。

如果能像大陆现在这样,互联网提供这么多新的机会和可能,我想香港年轻人也不至于戾气爆棚。

上海学香港学错的第二课是精细化管理,直接后果就是上海开一个企业,合规成本太多。

精细化管理其实是好的,能带来更好的城市管理水平。但错就错在时机不对,上海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还远远没到能承担的起精细化管理的时候 ——

要知道精细化管理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非常昂贵的成本。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讲究野蛮生长,先污染,再治理,先擦边,再洗白,太规矩是做不成事的。像马云这种人,在杭州他可以胆大包天搞出支付宝,如果在上海,大概老早就被经侦抓起来了 ——

几十个亿沉淀在支付宝里是闹着玩的?赶快给我研究合不合规,赶快给我关掉。

广东那边就更是了,为了留住大户什么都可以谈,连劳动法可以商量。这在上海不可想象,所以需要容忍踩线的行业,上海都发展不起来。

过度谨慎同样也让香港错失阿里,几年前阿里ipo的时候首选香港,结果一群腐儒跳出来说AB股不符合香港公司治理传统,最后马云去了纽约敲钟。

香港政府后来终于反应过来了我操我干吗要和钱过不去,终于同意双股权了,但黄花菜都凉了。

(编辑:衡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