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衡阳站长网 (https://www.0734zz.cn/)- 数据集成、设备管理、备份、数据加密、智能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收集行为侵犯个人法益之认定

发布时间:2021-05-04 15:00:47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大数据非法收集行为侵犯个人法益和集体法益,司法机关进行犯罪认定时应区分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的差异,以及数据的社会属性对集体法益侵害的判断,避免扩大处罚。 首先,个人信息属于个人数据的子集,不具个人专属性和信息重要性的大数据难以构成侵犯公民个人

大数据非法收集行为侵犯个人法益和集体法益,司法机关进行犯罪认定时应区分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的差异,以及数据的社会属性对集体法益侵害的判断,避免扩大处罚。

首先,个人信息属于个人数据的子集,不具个人专属性和信息重要性的大数据难以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个人数据记录的内容可能是不具有信息重要性的姓名、职业等社会交往中公开的信息,并不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范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要求个人信息的“识别性”,实际是将这些信息作为个人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侧防法益”加以保护的,即与某特定主体相关联的、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本人身份信息的内容,具有典型的身份属性。正是由于这些信息泄露直接导致公民的财产、人身安全陷入危险,因此刑法将其纳入保护范围。所以,收集个人的游戏装备、关键词搜索等大数据的行为可能属于电信诈骗、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等罪名的预备行为,并不具有严重的法益侵害性。

其次,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盗窃虚拟货币的行为,部分司法判决认定为侵犯财产犯罪,部分司法判决认定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根据刑法第九十二条,私人所有财产包括依法归个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债券和其他财产。据此,表现为电子数据形式的债权、虚拟货币也属于私人财产。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将“数据”与“虚拟财产”并列,也是对数据作为新型财产属性的认可。那么虚拟货币是否属于刑法上的财产?行为人非法收集、出售大数据行为往往出于牟利目的,但虚拟货币并非一律认定为财产,理论界对此也有不同观点。如张明楷教授指出,“虚拟财产仅是一种事实上的表述,只要个案中行为人侵害的虚拟财产具有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与价值性即属于刑法上的财物。”陈兴良教授则认为,“我国刑法中的财物完全能够涵盖虚拟财产;对于具有财产价值的虚拟财产应当按照财物予以刑事保护。”实际上,刑法上财产的价值性是指稳定的、客观的价值,而比特币价格大涨大跌、难以像债权等财产性利益那样具有稳定的价值,这也是我国的司法判决并非一律将盗窃、出售虚拟货币的行为认定为财产犯罪的原因。因此,非法收集虚拟货币的行为不能一律认定侵犯财产犯罪。

(编辑:衡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