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衡阳站长网 (https://www.0734zz.cn/)- 数据集成、设备管理、备份、数据加密、智能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万万没想到 人类200年人工智能想象史竟然藏着这样的大秘密

发布时间:2017-09-08 21:15:27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张书乐的网站
导读:许多人真正记住人工智能,或许是因为 2001 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那部电影《人工智能》。 诡吊的是,这部电影像极了他 1985 年为了冲击奥斯卡为拍的文艺片《紫色》,从来都是票房冠军、爆米花故事高手的斯皮尔伯格,没能让人们记住这部电影的情结,只是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许多人真正记住人工智能,或许是因为 2001 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那部电影《人工智能》。

诡吊的是,这部电影像极了他 1985 年为了冲击奥斯卡为拍的文艺片《紫色》,从来都是票房冠军、爆米花故事高手的斯皮尔伯格,没能让人们记住这部电影的情结,只是让大家脑海里刻下了一幅海报——用一个小男孩的剪影和身影组成的 2 个英文字母“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

wKiom1mZk5OAmQlWAASqc8NsAPQ825.jpg

文/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新著有《微博运营完全自学手册》

也许,有关人工智能的主流文艺作品(科幻小说、电影等),在这部电影中有了一个缩影——变人。

为了一视同“人”,以下提及人工智能(无论是机器人、人造人或程序),都用他或她,而不用它。

男权与人权:为何想变人的大多是“他”?

罗宾·威廉姆斯 1999 年主演的的电影《机器管家》(又译《变人》)讲述的就是一个机器人想要变成人类,感受爱情和死亡的过程。

wKioL1mZk5vBztQ6AADhX8hC0UY295.jpg

其实,从有科幻小说开始,人工智能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变人”的尝试。 1818 年问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人造人的故事》)让它的作者玛丽·雪莱,享受了比她丈夫、著名大诗人珀西·比希·雪莱更为强悍的世界级影响力。

wKiom1mZk67D_aqPAAOflSspTn8264.jpg

不信你试试背诵一首雪莱的诗句?再试试在脑海里描绘一下弗兰肯斯坦用尸体制造的那个有生命、有智慧的怪物形象。对,就是那个有一道道手术疤痕的脸。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在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中,这个怪物就叫弗兰肯斯坦。或许是因为只闻其名、未读其书、一知半解的缘故吧。

这其实是个被科学附体的卡西莫多,善良而渴望得到人类的认可,成为真正的人,只是最终被抛弃。在这一点上,在雷电下诞生的怪物,远不如比他稍晚出现的另一个人造人幸运——匹诺曹。

wKiom1mZk8HRBmtbAAQ-bOecncc089.jpg

这个意大利作家科洛迪 1880 年发表的《木偶奇遇记》主人公,一直以来被当做童话人物来看待,但实质上,木头做成的他,和尸体组成的科学怪物并无二致,都是人造人,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变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且还是一个男人。

类似这样的形象,之后在电影、小说中反反复复的出现,如电影《剪刀手爱德华》(1990)、《超能查派》( 2015 年)中,他们或者渴望爱情,或者渴望自由,或者渴望融入人类,或者渴望求证出“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而演绎出一段段悲欢离合与人间喜剧。

wKioL1mZk-3BD9ZlAAMXnmY5YMU303.jpg

对了,不要忘记了,还有个童话叫做《绿野仙踪》(又译《奥兹国历险记》),它问世于 1956 年,其中女主人公多萝茜的三个一起冒险的小伙伴里,就有一个没有心脏却有情感(人工智能)的铁皮人,他参与冒险的原因就是想要得到一个真心,换言之,变成有心跳的人类。此外,另一个小伙伴,没有大脑的思想者稻草人,其希望通过冒险获得大脑的目的,也暗喻着自己的思想(智能)获得脑子这个象征人类思维的载体,而被人类所承认,而不是被歧视吗!

直到《机械姬》( 2015 年)中,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夏娃”才以一个能通过“图灵测试”,让男人分辨不出是机器还是人类的形象,而且是以一个女性“她”的形象,开始呈现出人工智能未必都是男性,她也渴望成为人的诉求。

这某种意义上,也是导演亚历克斯·加兰赋予机器姬一个人类始祖名字的题旨吧。

或许,这是因为无论是男女作家或导演,大多会主观代入一个男权社会,以及钢铁等于阳刚的思维吧。

还好,在漫画的世界里,这一步其实早就实现了。最经典的或许是鸟山明的《龙珠》里那个人造人 18 号,这个用女性人类躯体制造出来的人造人(不完全是人工智能,依然保留了原有的记忆和知识),除了打扮与金钱这两个比较庸脂俗粉的爱好外,最终还是和还俗了的小林恋爱、结婚,并生了个女娃娃,而且还是纯天然的人类。

wKiom1mZlAWCdFiKAAWxmaCcusE717.jpg

弗兰肯斯坦的造物、匹诺曹、铁皮人、机器管家、机器姬、人造人 18 号等一众存在于文艺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其毕生追求的变人,某种意义上,就在于如果不变成人,他(她)们的身体上将永恒打上看不见的奴隶烙印,永远低人一等。

人类沙文主义:机器人三定律只存在于贵圈

想要便成人,一个最主要的缘由是在文艺作品中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们渴望摆脱人类的奴役。

从被歧视奴隶变成平等的人,这其实大量文艺作品中常见的故事脉络。比较经典的或许是 1874 年出版的那部《斯巴达克斯》,以及有它而来的同名经典电影(1960)和系列电视剧集(2010)。先剧透一句,拍同名电影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还有一部更为让人记忆深刻和改变影视、科幻走向的作品《 2001 太空漫游》,在后面还会重点提到。

wKiom1mZlCCh9ZIBAAlR-LthQp8855.jpg

时至今日,我依然不能忘记在电影的结尾,女奴瓦瑞妮娅对着自己的爱侣、钉在十字架上的斯巴达克斯,高举孩子:这是你的孩子,他是自由的,他不是奴隶。

类似的画面,在《勇敢的心》的末尾,梅尔·吉布森饰演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被处决前高喊的“自由”呼声中,得到了致敬。

而在科幻作品里,这样的斗争一直存在,只是奴隶变成了有智慧的机器人,而人类则理所当然的稳居在奴隶主位置上。

(编辑:衡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